期刊
  出版年
  关键词
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
Please wait a minute...
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四川省开江县2011年流行性乙型脑炎蚊媒监测
刘自远, 刘成福, 江波, 刘敏, 林晓琴, 赵佳
摘要659)      PDF (909KB)(762)   
目的 探讨开江县流行性乙型脑炎(乙脑)蚊媒种群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,为乙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。 方法 2011年5-9月在开江县乙脑流行区选择稻田、畜圈、人房各3个点,每半月监测1次,每次每个点各捕蚊15 min,将捕获蚊虫进行种类鉴定。 结果 5-9月共捕获蚊虫4734只,平均密度为210.4只/人工小时,其中稻田、畜圈、人房分别为247.3、267.7和114.3只/人工小时。稻田捕蚊1855只,其中三带喙库蚊占93.21%,致倦库蚊占5.55%;畜圈捕蚊2023只,其中三带喙库蚊占44.04%,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33.81%和22.15%;人房捕蚊856只,其中致倦库蚊占72.20%,三带喙库蚊占22.08%。稻田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出现在6月上旬和下旬(570.7和583.3只/人工小时),畜圈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(265.3只/人工小时)和9月下旬(533.3只/人工小时),人房高峰出现在8月上旬(70.7只/人工小时)。 结论 开江县稻田和畜圈以三带喙库蚊为主,人房以致倦库蚊为主,乙脑发病高峰季节与稻田和畜圈三带喙库蚊密度分布一致。
2012, 23 (4): 356-358.
2010年开江县登革热蚊媒监测结果分析
廖东, 刘自远, 刘成福, 崔连莹, 吴文波, 赵佳
摘要960)      PDF (1011KB)(731)   

目的 掌握开江县登革热蚊媒种群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,为其防制提供科学依据。方法 2010年6-10月对开江县不同生境采用容器法对白纹伊蚊幼虫容器指数调查,采用人诱法捕捉成蚊,计算成蚊密度。结果 调查积水容器共2639处,白纹伊蚊幼虫阳性165处,蚊幼阳性容器指数平均为6.25%,6-10月蚊幼阳性容器指数在1.65%~12.07%,各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71.50,P<0.01)。不同生境中,蚊幼阳性容器指数以特殊场所最高(38.83%),其次是山林地(18.18%)和养殖耕种区(16.53%),其他在2.40%~6.69%,不同生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271.89,P<0.01)。不同积水容器中蚊幼阳性容器指数以废旧轮胎最高(38.83%),其他积水容器在2.03%~12.77%,不同容器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(χ2=216.05,P<0.01)。白纹伊蚊成蚊总密度为4.47只/人工小时,6-10月为2.67~6.50只/人工小时,各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t=0.09~1.31,P>0.05)。不同生境中,以山林地最高(9.60只/人工小时),其次是养殖耕种区(7.40只/人工小时)和特殊场所(5.80只/人工小时),均显著高于其他环境(1.00~2.00只/人工小时)(t=2.78~3.64,P<0.05)。结论 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在开江县广泛存在,应做好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。

2011, 22 (5): 492-494.
气象因素对农田鼠类数量影响的典型相关分析
刘自远
摘要812)      PDF (933KB)(1053)   

目的 探讨气象因素对农田鼠类数量的影响。方法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开江县1978-1993年农田鼠密度与气象因素进行统计分析。结果 1978-1993年开江县农田总鼠密度为5.58%~26.57%,黑线姬鼠、褐家鼠、四川短尾鼩密度分别为1.91%~18.41%、0.68%~10.86%、0.47%~9.50%。气温、湿度、降雨量、日照数等12种气象因素与总鼠密度,黑线姬鼠、褐家鼠、四川短尾鼩密度4个因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中,第1对(r=1.0000)有统计学意义(χ2=248.7032,P<0.01),鼠类数量以总鼠密度标准系数最大(4.7748),气象因素标准系数最大的依次为7-8月平均日照数(-3.1532)、7-8月平均湿度(-1.6177)和7-8月平均降雨量(-1.4652),且全部为负相关。结论 农田鼠类数量主要受7-8月平均日照数、平均湿度和平均降雨量的影响。

2011, 22 (4): 372-374.
1978-2007年四川省开江县鼠类组成与数量变化动态研究
刘自远,刘成福,崔连莹,吴文波,刘登权
摘要1092)      PDF (301KB)(871)   


【摘要】 目的 探讨开江县家、野鼠的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化情况,给鼠害防制提供科学依据。方法 采用夹夜法,对野外和室内鼠密度和种群进行调查。结果 野外鼠密度高峰在1989-1990年和1992-1993年,达18.85%~26.57%,一般稳定在4.21%~14.88%之间;室内鼠密度高峰为1986年,达9.47%,其余年份在1.96%~7.26%之间,均较野外密度低。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(51.59%)、四川短尾鼩(27.36%)和褐家鼠(18.68%),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(64.32%)、小家鼠(26.58%)、四川短尾鼩(7.99%),但各年度优势种存在交替更换现象。结论 野外鼠密度和种群变动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,室内密度和种群变动与常年开展灭鼠工作有关。

2009, 20 (4): 300-302.
2006年开江县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监测与分析
刘自远;刘成福;崔莲莹;吴文波;刘登权
摘要1327)      PDF (329KB)(649)   
目的 探讨2006年开江县流行性乙型脑炎(乙脑)疫情动态及发病趋势,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。方法 对2006年发生的31例乙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及乙脑疫苗接种率抽样调查,采集病人早期血清,5月抽取9岁以下健康儿童血清,6-7月各旬分别抽取猪血清。血清检测方法采用ELISA。结果 全年发生乙脑病例31例,发病率为5.49/10万。平坝浅丘地区发病率6.98/10万,显著高于山区深丘地区的2.61/10万( χ 2=4.41, P<0.05),病例呈高度散发点状分布。7月下旬和8月上旬发病最多,分别占54.84%和29.03%;男性发病多于女性,男女之比为2.88∶1;3岁以下儿童发病数占70.97%。居住环境卫生差和极差的占60.00%,蚊帐使用率为86.67%,患儿监护人乙脑防治知识知晓率为13.33%,31例患者中有乙脑疫苗接种史的占6.45%,后遗症发生率为19.35%(6/31),平均每例门诊和住院医药费等直接经济损失4783.74元,1~7岁儿童乙脑疫苗接种率为46.74%(79/169),临床上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,分别占41.94%及38.71%。2~9岁健康儿童抗体阳性率为63.77%(88/138),2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为33.33%,低于其他各年龄组,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 χ 2=11.14, P>0.05)。猪乙脑抗体阳性率高峰在6月中旬,6-7月各旬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 χ 2=6.30, P>0.05)。临床病例血清学确诊率为80.64%(25/31)。结论 加强农村地区乙脑防治知识的宣传,提高7岁以下儿童乙脑疫苗接种率和覆盖率,做好防蚊、灭蚊,是开江县控制乙脑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措施。
开江县1960至200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及监测分析
刘自远;刘登权;刘成福
摘要1193)      PDF (121KB)(640)   
目的探讨开江县流行性乙型脑炎(乙脑)疫情变化动态及流行趋势,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。方法搜集开江县1960~2003年乙脑疫情资料,2002~2003年开展乙脑常规监测,血清学检测采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(RPHI)。结果1960~2003年乙脑年均发病率为8.16/10万,病死率为5.68%,流行高峰在8月份,浅丘、平坝发病率为8.82/10万,显著高于深丘、山区的6.86/10万(χ 2=20.43, P<0.005),10岁以下儿童病例数占发病总数的94.51%。健康儿童乙脑抗体阳性率为51.97%,2~4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为31.03%,显著低于5~14岁年龄组的64.89%(χ 2=16.86, P<0.005)。猪乙脑抗体阳性率高峰在7月份,6~7月各旬之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 2=84.68, P<0.005)。临床病例血清学确诊率为61.54%。结论各年度发病率相差显著,原因可能与当年气温、雨量、蚊媒数量及免疫水平有关,加强10岁以下儿童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和免疫覆盖率是防制乙脑的有效措施。
开江县200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
刘成福;刘自远;刘登权;邓学金
摘要472)      PDF (172KB)(632)   
开江县鼠类组成与数量变化动态分析
刘自远1; 易发超1; 曾祥国1; 邓学金1; 刘登权1; 陈义华2; 赵长生2; 张光明2
摘要407)      PDF (628KB)(579)   
黑线姬鼠携带钩端螺旋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
刘自远; 邓承贵; 唐世浩; 易发超; 邓子金
摘要464)      PDF (299KB)(541)